龍灣朱宅村有座微型舊物件“博物館”
記者 葉曉東
“看了你的回憶館,我十分感動。家里的老房子要拆了。今天,我把這件自己收藏的照相老物件送給你,略表我的敬意。”近日,龍灣瑤溪街道金岙村的專業攝影師林愛崇先生參觀過朱宅村人文·俠回憶館后,為主人朱筱霞的公益精神所打動,專程送來了自己收藏十余年的老式的溫州本土生產的黑白照片電子曬相箱,贈送給朱筱霞。記者聞訊走進瑤溪街道朱宅村,走近這位20年如一日癡迷收藏鄉土舊物件千余件的60后鄉村草根文化達人朱筱霞,分享她多年來的公益故事,以饗讀者。

人物名片
朱筱霞,女,瑤溪街道朱宅村60后村民,龍灣人文印務廠創辦人,人文·俠回憶館和公益書吧負責人,龍灣區優秀政協委員,民間公益達人。
朱宅村的老物件館
在瑤溪街道朱宅村西岸路97號,記者走進一座獨門大院,門口就是一座微型的磚瓦屋,設計雖然略顯古拙,但一磚一瓦,一樹一木,盡顯鄉間人文風采,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呼之欲出。在主人的引領下,記者走進人文·俠回憶館,樓道的墻壁和地上依稀點綴著木雕和筷籠及壁畫,文藝范撲面而來。朱筱霞介紹,這件插在筷籠里的是猴子造型木雕,樓梯上這件是四不像根雕,豎看是一只站立的羊背著牛頭,下面連接著一只海豚,還有各種各樣小動物,反過來看,整體還是一對翩翩起舞的舞伴。這件樹根就是幾年前朱筱霞在牛山道路改造路邊撿來的。

朱筱霞天生手巧,動手能力特別強。幾年前,她喜歡上根雕,參加戶外活動時,總會背些爛樹根回家。有一次她跟龍灣山野戶外團隊到平陽滿田采風。從明王寺附近帶回一樹根。因感恩于一路送他們下山的黃狗,那段樹根被她雕成形似小狗。在她的家里,有朋友轉贈給她的老樟木根,直徑約3米,光運費和吊裝費就花了千元,她還利用業余時間忙活了八個月,雛形初成。她說,她的老物件收集渠道不外乎三種:撿、買、贈。她還清晰記著,龍灣從2015年開始大面積城中村拆遷,自己頂著中午熱日頭,去那些廢虛上撿“寶貝疙瘩”的情景。她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為了能收齊朱宅村磚瓦窯整套生產工具,她爬上鄉親家老房閣樓去尋找一個配件,這閣樓有一小洞口,她憑著手勁踩在門框上硬撐上去的,現在說起來還十分驚險。二十余年來,也收到一些受贈老物件,她都大獲至寶般欣喜,并回贈禮物以示敬意。聽說天河街道鄭岙有座老房子被拆,她第一時間趕過去從農民手里收購部分舊物件。記者參觀了她的人文·俠回憶館時,還發現在這座四層的宅院里,分別有人文·俠回憶館、公益書吧和龍灣登山協會女子小分隊俱樂部三處公益文體場所。.
人文·俠回憶館擺放著朱筱霞20年來收藏的近千件具有永強鄉土氣息的農具、農村日常用品等舊物件。大到床具、桌椅,小到鍋碗盆碟和服飾用品,不一而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樓核心展區,擺放著百余件磚瓦窯生產工具及制品,從日常的筷籠到少見的泥制苧絲墩。作為一名從八十年代自學成才的龍灣印刷業人士,朱筱霞也見證了龍灣的發展進步。她的回憶館還收藏著她本人用過的老式機械中英文打字機,以及龍灣教育研究論文集手工油印本。
龍灣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珠先生參觀朱筱霞家獨特的展品后,特地贈送了人文·俠回憶館書法作品,2016年7月,朱筱霞的好朋友張雪梅和張彩霞帶著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一鋼和龍灣的部分文藝人士過來參觀,王珠老師趕制了贈匾,為回憶館舉行了一個簡樸而隆重的掛牌儀式。這幾年,來人文·俠回憶館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但朱筱霞都會不厭其煩地講解。
新居民子弟的精神家園
家門口是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公益書吧。從2015年開放以來,小小書吧主要是方便外來民工及民工子弟。朱筱霞說,這個公益書吧是從自家樓上的3000冊圖書里精選了2000冊創辦的。每周開放兩次,借閱人都是外來新居民和新居民子女,只要登記電話和名字,就可以借閱,冊數不限。當時,自己花了一周的時間,自制書架,打造了獨特的公益書吧。龍水一小的學生王家興,自開放以來每周過來借閱,還幫助管理。記者在書吧的一頁2017年借閱登記表上果真找到了王家興這個名字,并且一周借閱次數達七八次之多。讓朱筱霞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來自市區的老人鄭瑞芳。當她偶然走進公益書吧時,為鄉村的小書吧所吸引,借了《名作欣賞》和《宋美齡全傳》兩本書,請求帶回家看。得到朱筱霞的同意后,數月后老人托人送圖書,并為朱筱霞的公益精神點贊。

林蓉蓉是龍灣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劑科主任,也是該中心省級巾幗文明崗負責人。在這位閨蜜眼中,“俠姐”身上有數不完的優點,可謂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公益達人。這不,受俠姐多年印刷的靈感,這次龍灣區第五屆文化節,她兒子采用活字印刷為舞臺設計引人注目。她為人文·俠綠色家園寫過《茶緣》等不少散文和詩歌,“在春雨里聽三月里的小雨,在美食里享受俠姐媽媽般的溫暖,蔬菜為我們而長,蘭花為我們而開,白茶為我們而沏,從一面之緣至桃花潭水的情意,我們因簡單而樂,因樂而惜緣”。
林蓉蓉用堅苦卓絕四個字概括朱筱霞,以蘭花稱譽她的人品,并娓娓述說起印象最深的三大優點:首先,才能出眾。第一次登門特別注意到一只俠姐自制的水罐,裝了一個古樸的龍頭,肯定她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其次是互助精神。她幫助別人從不求回報,應急能力特強,如村里變壓器失火,她拿出家里八個滅火器幫助電業局維修人員滅火等等。三是“舍得”一切,是她的最美德行,特別是對老人。后來通過接觸發現她是越來越美,越來越值得我們敬佩的人。十幾年來,每逢過春節,她都會化一周時間寫幾百對對聯放在家門口贈送鄉鄰,是非常難得的。
林蓉蓉還帶著祖傳木工手藝的父親林寶興幫助俠姐修復舊物件。75歲的父親第一次慕名登門參觀回憶館,好奇地問俠姐用什么工具打造這回憶館,朱筱霞興奮地從門后提出一個小籃子,里面就幾件錘子刀。哇!就這幾件工具讓老人佩服,他希望俠姐把回憶館保留好并發揚光大,讓永嘉場人看看。
龍灣女子戶外的大本營
朱筱霞的家也是龍灣登山協會女子小分隊的大本營,目前有隊員近20人。每年,小分隊都有幾次參加大羅山撿垃圾公益活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隊員們利用女性獨特的細膩和愛心,播散公益愛心,分享沿途美景,愉悅彼此心情。在女子小分隊的俱樂部里,她們經常聚在一起喝茶賞蘭,陳麗香老師還舉行朗誦詩歌、古琴彈奏等活動。另外,每年龍灣登山協會大型登山活動和龍灣強跑隊長跑活動,小分隊是當仁不讓主動提供志愿者服務的有力保障。這不,9月23日強跑隊的長跑活動又來預約了。
朱筱霞說,1999年禁窯后,制作磚瓦的工具都消失了,不少村民在收拾房屋出租時把這些工具都扔了或燒了,我當時看到總覺得這些舊物件能發揚朱宅的歷史,就慢慢地收集起來,目的就是為了以后讓大家懷念一下。這些農村民俗物件收集,通過公益文化的形式讓大家參觀。隨著城中村改造,朱筱霞所在的朱宅村也將面臨拆遷。她對20年來收藏的一磚一瓦情深意篤。雖然有些不舍,她還是希望把自己耗盡前半生心血的所有收藏品全部免費捐出去,在龍灣找一個好“婆家”,讓鄉土文化永遠在家鄉扎根,普惠大眾,讓下一代記住前輩的艱苦創業歷史,留住鄉村嬗變城市的文脈。聽說她的公益捐贈后,很多單位和個人慕名前來參觀和拜訪,朱宅村兩委及老人協會也極力希望她能把這一切捐給村里,畢竟這里有朱宅村最地道最全面的磚瓦窯文化。
龍灣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章方松先后為朱筱霞題寫了兩幅對聯。一幅是參加章老師書信展覽時,所贈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或許是緣分,后來章主任和朋友參觀回憶館時,才了解其中的故事。參觀了回憶館后,章主任又揮毫潑墨,寫下“心清自得詩書味,室雅時問翰墨香。”章主任說,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文化情感寄予的家園。朱筱霞同志是一位有著文化情懷的同志,她對生活中的家具、農具和服飾等老物件的珍愛和收藏,是對生命流程中文化情結的追憶和緬懷,這是她令人感動之處。面對著日益消失的地表文化,如何留住鄉愁記憶的物件,是當下最重要的文化搶救任務,這對每一個有文化意識的人來說,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龍灣文廣新局副局長陳佐告訴記者,龍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在民俗和老物件方面,有豐富的一系列的農具家具,特別是朱宅村有一系列磚瓦燒制產品,民間沿用至今,在整個溫州地區也曾經是一個規模行業。現在她收集了這么多將近消失的一些產品,展示給我們下一代,將對他們是一種很好的鄉土文化的教育作用,這在整個龍灣乃至溫州市,也是不多見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老物件將近消失,像朱筱霞這收集老物件的公益精神值得我們大力宣揚,也希望我們社會行動起來,把我們的老家具老物件捐出來,我們可以組建民俗博物館,展示給大家。
據悉,朱宅磚瓦窯業開始于明朝正德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民國時期,朱宅成了磚瓦專業村。1949年前,朱宅常年生產磚瓦的有15座窯,生產的磚瓦不僅供應永嘉場諸村建房,而且遠銷上海等地區。1999年下半年,因環保和保護土地原因,朱宅所有的磚瓦窯都被拆除。經過多年卓有成效的城市有機更新改造,朱宅村成為省級特色旅游村和溫州市“五美示范”鄉村。
作為省市區三級的綠色家庭、龍灣區百戶最美庭院和溫州市最美庭院和龍灣區學習型家庭的女主人,朱筱霞30多年如一日孜孜追求,自學成才成為龍灣印刷業的資深人士。她還積極參政議政,成為一名優秀政協委員。在政協委員幾年時間里,為了取消大羅山瑤溪風景區門票,她用三年的時間去走遍大羅山的角角落落,也提了三年的提案。最終由旅游部門組織,時任副區長盧劍平帶隊到大羅山現場調研,根據實際情況,取消了瑤溪風景區門票,還山于民。在女兒何嘉逸的眼中,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干好自己工作和打理好家庭日常生活外的業余時間,做鄉土文化的收藏者和傳播者,這是一般人辦不到的。她說,近幾年城中村拆遷,我媽更忙活了,去尋找別人眼中“破爛”。經常一身灰地帶回搜羅來的寶貝。我媽媽像是這些被遺忘和無視的寶藏的保護者,給它們一個歸宿地。有一天晚上,我陪我媽到我先生老家,那里已是黑漆漆的空村,挺可怕的,我們打著手電筒在成堆的磚頭里搬回一張有歷史的小書桌,是我先生外公外婆用過的老物件。經我媽媽修整洗涮,現在搬進我們的新房,繼續留在我們生活里。每次看到她,先生會想到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我會想到母親,和她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公益文體故事。何嘉逸說,有人找母親幫忙,她都會先放下自己的事情,先幫助別人。在城中村拆遷的今天,經常會協同公益文化志愿者,利用相機記錄的形式,去找尋即將逝去的歷史回憶。而在朱筱霞家的大院墻上,懸掛著一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家訓牌,正是她多年來默默奉獻于鄉間公益事業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