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開幕
位于甌江口“一山飛峙大江邊”的溫州龍灣區“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內,大型雕塑依山為媒,傍水為介,山水與雕塑景觀相融相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日前,由中國雕塑學會和溫州市龍灣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在該園區開幕,“中國姿態·黃石山雕塑公園”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開幕式現場,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黎明宣讀獲獎名單。馮崇利的《竹痕-8》榮獲金獎,陳政的《模型—云峰古剎》和希臘藝術家瓦蓋里斯·瑞納斯的《船與夢》分獲銀獎,柳青的《無人售票》、烏克蘭藝術家柳德米拉·米什科的《風輪草》和衛昆的《象·行》獲銅獎。

“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共展出高3至15米的戶外雕塑30件,這是中國雕塑學會“中國姿態”大展品牌國際化、空間化和立體化的升級。“中國姿態·中國雕塑大展”由中國雕塑學會于2008年創立,其專業性、學術性和前瞻性昭示了中國雕塑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投入中國當代文化復興的決心與專業使命。此次“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的主題為“中國姿態”,當下的中國以怎樣的姿態面向全球,當今的中國雕塑藝術以何種姿態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是歷史和現實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我們應該肩負起來的時代使命。



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曾成鋼在致辭中表示:“通過此次展覽,能夠看出當代雕塑家們對本土雕塑前景的關心和強烈的文化自信。每位雕塑藝術家的潛心創作都在推動著中國雕塑的向前發展,讓我們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踐中進行藝術創作,在歷史的進程中實現文化進步,不斷造就中國文化新的歷史征程。”


自2016年8月該展在中國雕塑學會官網發布征稿信息,截止至10月7日共收到423位國內外雕塑家的939件應征作品,同時,展覽藝委會在“中國姿態”歷屆投稿作品中推薦4000多件適合戶外環境的雕塑作品參加候選。本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采取策展人遴選參展雕塑的方式,在近5000個候選作品中逐一考量,因地制宜,最終評選出30件作品參加展覽。
憑借作品《竹痕-8》榮獲此次展覽金獎的馮崇利表示,這件高4米的作品將工業的材料和傳統的水墨語言相結合,這種轉化傳達出自己對自身文化的傳承與擔當。不銹鋼材質折射出周圍的山水與觀者,使得這件作品在黃石山公園和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相容、共生是我的這件作品要表述的文化、生態關系。在自然與工業、傳統與現代的沖擊中,它呈現出有意味的形象,詮釋的是‘自然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的永恒主題。”
位于甌江下游南岸的溫州,作為沿海的港口城市,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溫州城不僅筑城時塑造了理想的山水城市空間格局,而且城市周邊群山環抱,江河縱橫,水網密布,實乃“青山綠水”中的花園城市。溫州市“黃石山中國姿態雕塑公園”作為2013年溫州市委、市政府確定實施的重點建設項目,規劃中的公園面積合計超過700公頃,將以黃石山山體和塘河水系為主要自然景觀要素,以龍灣區政府行政中心中軸線和甌海大道為景觀骨架,形成“兩山為底,十字為軸,塘河為脈,綠道成網”的景觀體系。把黃石山公園打造成集生態、文化、休閑、健身于一體的開放型城市山地公園,把雕塑作品作為黃石山公園的主要文化元素和特色,科學合理開發建設黃石山公園。同時要體現以人為本,將溫州的風土民情和民俗文化融入山體公園中。
“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龍灣國際雕塑雙年展”從策劃到完成雕塑安裝歷時5年,中國雕塑學會邀請國內外知名雕塑家擔任藝術監制,實地實景,針對雕塑公園環境,集合溫州人文、歷史、經濟和社會資源肩負起時代使命,將黃石山雕塑公園構造具有鮮明地區特點和時代意義的全新形式的文化精品。以實現“生態龍灣、山水龍灣、綠色龍灣”的建設目標,通過整合溫州各方面的人文、經濟和社會資源,把溫州的歷史文化、地方風情、城市風貌、城市文化賦以雕塑之姿立于世界。據悉,在雕塑景觀整體規劃中,“中國姿態·溫州龍灣國際雕塑雙年展”預計每兩年舉辦一次,將通過20年長期建設共引入大型雕塑400件,依山為媒,傍水為介,結合雕塑,升華“中國姿態”的主題,提升整體區域藝術氛圍。
同期,“中國姿態——雕塑公園與城市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十屆中國雕塑論壇”舉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就“雕塑公園與城市發展”這一議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討與評議。 (光明融媒記者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