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夫:五十年代永強水電建設工程總指揮




在20世紀40年代,永強坊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悲歌:大羅山上美人瀑,潺潺流水賽羅袍,大雨一來瀉千里,萬畝良田遭災殃。
廣袤的永強平原,雖然河道密布、川流交錯,但水道狹窄、河床淺露,大雨易遭山洪,放晴則遇干旱。為改變艱難的生活條件,從20世紀50年代起,永強人民響應國家號召,靠著雙手和團結的力量,挖水庫、建水電站,興修水利惠民生。本期,金上進先生憶與前永強水電建設工程指揮部總指揮汪德夫同志的談話,回顧這段永強人民治山治水的崢嶸歲月。

汪德夫
五十年代永強水電建設工程總指揮
“
文 / 金上進
2021年9月23日,溫州都市報發了一篇題為《殊勛褒英雄 接棒戰正酣》的文章,報道上世紀50年代,永強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治山治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了不凡業績,受到國務院表彰之事,激勵人們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在新時代征程上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其中,報道中指出的前往北京領獎的人,就是曾任永強水電建設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的汪德夫同志。

汪德夫(1929.8-2014.9)
龍灣區沙城街道四二村(今永恩村)人,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之前,任永嘉縣農業局副局長;1957年6月—1957年10月,任永強區副區長,主抓永強區農業水利;1957年10月—1958年10月,任永強區代區長;1958年10月—1961年9月,任永強公社黨委副書記,其中1960年3月,兼任永強公社科委主任;1961年10月—1962年12月,任永強區副區長;1962年之后,他先后任溫州市農業局水利科科長、藤橋區外垟公社黨委書記、梧埏區革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我認識汪德夫同志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將到退休年齡,剛從外地調入家鄉,退居二線,擔任主管教育的副鄉長。我在天河教書時,他經常主持全鄉校長、教學骨干會議,我們年輕教師都尊稱他“汪老”。在我的記憶深處,汪老塊頭魁偉,個性果斷,工作能力強,做事有條不紊,說話頗有口禁,說干就干,雷厲風行,喜歡速戰速決,酷似當年總指揮的形象。有一次會后,我們請他介紹親自指揮大羅山水庫、白水電站建設的經歷和感受,今天回想起來,足以回味與感慨。
治山治水重策略 敢為人先勇擔當

天河水庫(東庫、西庫)工程建設于1955年3月啟動,天河鄉鄉長王學彰同志任指揮,由天河、聯甲兩鄉負責建設,1956年12月建成,原計劃7萬工,投入3萬余工,蓄水量達328萬方。1957年4月,永強區委決定在美人瀑山頂建成“長藤結瓜式”的豐臺、三門坑、后坑、白水、雷打巖(范高岙)五連水庫,還有天柱寺、青山、東谷庵、西谷庵、瑤溪、二十垅、大坑、大坑井共13座水庫。發動全區2萬多青年群眾戰天斗地,治山治水,除大坑井水庫1959年建成外,其余12座水庫在1958年12月底全部竣工。
汪老說,我們在短短的近2年時間內能夠建成12座水庫,算是速戰速決,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注重策略,我們善于總結天河水庫建設的成功經驗,給各水庫進行分鄉鎮包干負責,由各鄉鎮長任指揮,從而提高了工效。比如,雙村鄉負責豐臺水庫,1957年4月先上馬興建。10月份,其余12座水庫建設全部啟動。天河鄉負責三門坑水庫,永中鎮負責后坑水庫,永昌鄉負責白水水庫,聯甲鄉負責天柱寺水庫,共和鄉負責青山水庫,環山鄉負責瑤溪水庫,濱江鄉負責東谷庵、西谷庵幾座水庫興建。

汪老說:工作思路、方法、措施即策略。一是在工地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思想領先,政治掛帥,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抓革命,促生產;二是發揚科學精神,合理安排工作,因地制宜,按照就地就近原則,方便工作,節省時間,提高工效;三是各鄉鎮分點包干建設,凝聚合力,各司其責,提高積極性;四是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水庫開展各項競賽活動,以競賽抓質量,促生產;五是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干在實處,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土代洋,按時高質量完成任務。
汪老說,永強人民富有敢為人先、敢于擔當的開拓精神,值得發揚光大。1957年10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委發出《關于執行中央、國務院關于今冬明春大規模興修水利建設和積肥運動的決定的指示》,我們趕在省委發文件之前,提前兩年半就啟動天河水庫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啟動大羅山13座水庫建設,到省發文的第二年年底,12座水庫建設已全部竣工。人家工程剛啟動,我們已經完工,所以永強人民如果沒有那種敢為天下先、勇于擔當的革命加拼命精神,是完全不可能提前完成任務的。
臨場指揮好排陣 參戰民工皆勇士

為了讓美人瀑五連水庫放出電來,1958年4月1日,白水電站工程動工。工程打響后,各鄉鎮的民工大軍按照預定計劃各就各位,工程指揮部全體人員都進入工地現場辦公,調排物資,籌措資金,指揮部一聲令下,各部門配合默契。
汪老說,白水電站工程的興建,又是一場復雜棘手的硬仗,所以要刪繁就簡,抓住關鍵,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開辟壓力管道,二是安裝壓力管,三是制造水輪機。工程一啟動,建設者面臨的是美人瀑百丈絕壁,山勢坡度幾乎七八十度。首先是開辟壓力管道,但這項工程難于上青天,起先招收的一班工匠,面對此情如鳥獸散。于是,指揮部發出自愿報名的通知。方福庚、張積順、季克福、張德金、黃崇銀、黃崇華、張崇迪7位永興籍復員軍人率先報名,他們曾是部隊開山洞爆破技術員,在共產黨員方福庚同志帶領下,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出色完成白水電站527米長壓力管基道開鑿任務,并在險峻的山巖上勇敢地建起1560級石梯,為鋪設壓力管奠定了基礎。
汪老說,二是鋪設壓力管,更是難上加難。指揮部首先挑選出自愿報名的膽大心細、身強力壯的8名黨、團員,史稱“八勇士”,他們是:項公元、鄭光南、季國善、王挺新、王炳樹、王成旺、鄭萬金、朱修亭。后又挑選張志雄、王興娒、王挺祥,陳孝玉、王顯明、徐巖碎、黃巖森、周巨信、周碎弟、徐學娒10人接班。他們沖鋒陷陣,用肩膀,用扁擔,用繩索,上上下下行走在僅僅70厘米寬的石梯,單是壓力管就占去了30厘米,兩旁各余20厘米寬的石梯路,左右均是一落千丈的深淵,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險!接著,100名青年社員均爭先恐后地抬起壓力管緊跟上去,還有150名民兵組織突擊隊,他們經過7天苦戰,終于圓滿地完成了193節壓力管鋪設的艱巨而光榮任務。汪老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凡在工地上參戰的這268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勇士!
緊接著,汪老說,三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時全國水輪機尚未問世,怎么辦?他說,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建站一開始,我們早就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托給永強農械廠設計施工。廠黨支部書記張憲斌、副書記項挺生勇敢地接受任務。共產黨員、技術員廖象林樂意接受黨的重托,他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廢寢忘食,發前人所未發,見前人所未見,善于創新,探究了3天3夜,經過5次試驗、2個月的連續奮戰,一臺由130個部件組成的2.5噸重的沖擊式水輪機終于制造成功。
1958年4月1日至1959年9月30日,僅僅花了1年6個月,白水電站成功發電,勝利地向共和國建國10周年獻禮,時任國家水利部部長傅作義親臨現場參加發電典禮。電站總投資32萬元,裝機容量480千瓦,年發電量300萬千瓦時(度),初步解決了永中、永聯、永興、永江、聯甲、天河6個管理區、12000戶社員照明用電和農田灌溉用電,開創了永強點燈不用油的歷史。
1958年12月,因建設水庫和電站作出了卓越貢獻,永強人民公社榮膺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其榮譽被推到了頂峰,響徹大江南北。
1959年10月開始,溫州地委率領十八縣縣委書記、公社書記參觀白水電站,溫州各大、中學數千師生,以及溫嶺、青田等地廣大群眾也陸續參觀白水電站。12月25日,溫州市人民政府派電影攝制組到白水電站拍攝《英雄征服大羅山》新聞紀錄片,共計233個鏡頭,而汪德夫同志有好幾個特寫鏡頭。

1960年4月,《紅旗》《人民畫報》《中國青年報》《浙江日報》《浙南大眾》相繼報道永強人民興建水庫、白水電站和戰勝美人瀑的動人事跡。5月20日,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現場會議在永強召開,汪德夫同志在會上匯報了永強區水電建設的先進經驗,無論是數據,還是經驗,都說得頭頭是道,絲毫不差,其生動的匯報,贏得了與會者如潮掌聲。會后,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甫、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程平等領導率江南十三省有關領導視察白水電站。
是年10月,中央新聞紀錄片《英雄戰勝美人瀑》在全國各地放映,紀錄片再現了永強人民在永強區委領導下,在總指揮汪德夫同志帶領下,建設大羅山水庫和白水電站工程的實況,贊揚了永強人民艱苦卓絕的戰斗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革命風貌。
國獎紀念恒流芳 與會煽情頌桑梓

1958年12月26日—1958年12月31日,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在開幕詞中說:這個大會,是個祝捷大會,慶功大會,也是個誓師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有來自全國各地5000多位代表,他們都是農業生產大躍進中的先鋒,都是在農村貫徹執行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骨干,都是分別在建立人民公社、發展農林牧副漁、興修水利、改革工具、發展氣象、農業科學技術,以及農村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突出的貢獻者。
溫州地區參加會議代表,由溫州地區農村工作部部長李宏同志帶隊,永強公社黨委指派永強水電建設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公社黨委副書記汪德夫同志為永強代表參加全國代表會議。據老人說,那天區委組織樂隊歡送汪德夫同志赴京與會。
12月24日,浙江省代表團由省農村工作部部長戴盟同志率領,乘火車25日抵京,受到站臺服務人員的熱情接待,在他們帶領下,下榻北京市西苑國務院專家招待所。
第一天(26日),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先進單位代表大會在北京市工人文化宮舉行。浙江省代表團就位第四排。主席臺就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周恩來、鄧子恢、鄧小平、彭真、彭德懷等。會議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致開幕詞,國家副主席劉少奇代表黨中央致詞,農業部部長廖魯言作關于農業建設問題的報告,財政部部長薄一波作關于工業和交通問題的報告……大會還為1959年實現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躍進提出十大倡議。
第二天,聆聽“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典型事跡報吿,傳閱有關農村建設文件、快報。
第三天,各代表團分組討論先進事跡報告精神,交流經驗與體會。
第四天下午3時,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彭真、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全體代表,會場上歡聲雷動。“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毛主席頻頻向代表們揮手致意,整個會場洋溢在無比歡樂的氛圍之中。
第五天,在懷仁堂召開表彰大會,中央領導向各位代表頒發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簽名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國字號獎狀。汪德夫同志上臺領獎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一邊敬禮,一邊伸出雙手,鄭重地接過首長手中的獎狀。此狀呈淡黃色,硬質紙張,長76厘米、寬53.5厘米,上部中間印有國徽,兩邊印有麥穗。首行印有繁體隸書“國務院獎狀”,正文為“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永強人民公社”,文末繁體隸書“總理”加其手書簽字“周恩來”,日期為一九五八年十二月 日。


為了隆重紀念這次會議,國務院特向各位代表(個人)頒發了三種紀念品。一是騎飛馬舉紅旗的銀質紀念章,尺寸1×1×1cm,其正面鐫有4位寓示全國各地農業戰線上的先進代表,他們依次騎著“千里馬”快馬再加鞭,馬后面襯托著大躍進、人民公社兩面紅旗迎風飄揚,人馬圖象下方鑄有展示農業大豐收的禾穗。圖案鮮明、活潑,突出了大躍進時期人們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熱情。二是紅色紀念冊,上印“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紀念冊”,下印“1958.12”,精裝,16開,尺寸21.3×15.5×2cm,扉頁圖片是毛澤東主席像,第二頁圖片是毛主席在中共八屆二次會議上講話。三是鋼筆,不銹鋼筆帽,黑色樹脂筆桿,銥金筆尖,筆桿上刻有“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紀念”兩行字。


第六天,大會結束,周恩來、鄧子恢、鄧小平、彭真、彭德懷再次會見全體代表。周恩來、鄧小平先后講了話,彭真致閉幕詞。在歡快的“社會主義好”的樂曲聲中代表們離開會場。
會后,汪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觸景生情,遂作《新永強遠景歌》:
自從來了共產黨,永強人民得解放。
農業生產合作化,集體勞動有力量。
興修水利造水庫,勞動生產變了樣。
間作稻改連作稻,兩季畝產千斤糧。
大羅山東新永強,山清水秀魚米鄉。
池塘河水養魚蝦,沿海一帶是漁場。
蕩園連片紅糖甜,大羅山坳放牛羊。
農業實現機械化,豐衣足食人歡暢。
白水電站發光亮,路平水清廣播響。
汽車開下茅竹嶺,河輪直達天河鄉。
郵政電話村村通,教育衛生發展快。
日新月異好遠景,永強年年新模樣。
接續奮進惠民生 繪就共富美篇章

汪老說,大羅山13座水庫的建成,在永強區域內不但有效地防治了常年大暴雨帶來的洪澇災害,而且使抗旱能力由18天增長到75天,提高了農田畝產量,徹底結束了永強片區自古以來“天旱求龍王,大水地汪汪”的歷史,也為旱地改水田、間作稻改連作稻提供了可靠的供水保證。白水電站的建成,結束了永強千家萬戶點燈不用油的歷史,這充分見證了一個偉大的事實:中國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
汪老說,我們心中只有人民,才會想到造福人民,沒有公而忘私的精神,沒有為人民奉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生產力的發展、公共工程的興建,就不可能建立起社會秩序,不可能有人類社會!
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唯有人民的利益。共產黨治國平天下為了什么?就是為人民大眾謀福利。今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正需要弘揚敢為人先、敢于擔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民造福的白水電站精神,團結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奮力續寫新時代龍灣創新史,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的龍灣示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