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拆遷煥新顏 村民安居奔共富 狀元三郎橋實現“精彩蝶變”
■ 記者 沈徐宓 通訊員 周素娜
近年來,龍灣區狀元街道積極響應省市號召,以龍灣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龍灣樣板行動為契機,狠抓項目建設,促使轄區內的三郎橋村實現了村容村貌的改變,更撬動了一條拆后村“共富”的新路徑。
2021年以來,三郎橋股份經濟合作社探索的拆后村共富道路有方向、有目標、有特色,獲得了群眾的充分肯定。“雖然我們還面臨著政策處理任務重、歷史遺留矛盾多等現實困難,但我們對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新的一年,我們一定會繼續創新思路,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相信一定可以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拆后村共富之路。”三郎橋黨支部書記、經合社董事長林世朝說。
三郎橋10畝留地綜合大樓效果圖。
整村拆遷
共富路上一個不落
2016年,隨著全市“大拆大整”專項行動推進,龍灣區狀元街道三郎橋村正式啟動城中村改造,在機器的轟鳴聲下,除上京自然村外,三郎橋其余如宅西、塘浹、新橋頭、大岙、三郎橋等自然村共1078戶農房全部被拆除,村民統一集中安置到現在的羅西住宅區十、十一組團內。2019年,全市啟動村(社區)規模優化調整,經撤村并居,三郎橋村與同為南片村居的甘岙村、大岙溪村、響動巖村及龍澤居委會一起撤并成立新型城市社區——羅西社區。至此,“三郎橋村”這個沿用了數十年的稱呼正式被寫入了歷史,而“三郎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三郎橋經合社)則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經過2016年的城中村改造,三郎橋經合社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拆后村”。唯一遺留的上京自然村由于地理位置差、環境衛生臟亂、危舊房屋多、安全隱患大等問題,成了當地許多干部和群眾的一塊心病。該自然村位于甌海大道輔道旁,每每有重型車輛經過,老舊房屋就會顫動,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住在上京自然村的王老伯已經76歲高齡,他對此深有感觸,“道路旁邊開過的渣土車、工程車很多,每次一開過我們這邊的老房子都會震動,我和老伴好幾次在半夜被震醒,我們在這里住得不太安心。”從安徽來溫務工的新居民小張也租住在這里,他說“上京這里都是老房子,雖然每天都有清潔工來打掃,但是村內小巷子密集,垃圾、污水還是很多。”
安置房分配摸文現場。
2021年10月,上京自然村啟動拆遷。從召開動員大會到簽約截止日,在短短30多天時間里,駐村干部和村干部通力合作,克難攻堅,順利完成了78戶拆遷戶丈量、評估、簽約,并全部實現現房安置。2022年,上京村民就可以跟之前其他自然村的村民一樣,住進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羅西社區。至此,曾經的三郎橋村成了真正的整村拆后村,實現“共富路上一個不落”。來拆遷辦簽字的村民對政府提出的現房安置方案也贊不絕口,“正好孩子大了缺婚房,現房安置真好,而且羅西住宅區房屋品質又高,我們很滿意。”
三郎橋10畝留地綜合大樓建設入股方案說明會。
力謀發展
社員持股可圈可點
拆后村如果不花大力氣謀發展,就很難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甌海大道輔道上京路口。
2021年,三郎橋經合社又重新梳理“家底”,經過慎重的思考和討論,決定啟動已閑置了近10年的十畝留地建設,并在全區首創“社員持股”模式籌集綜合大樓建設資金,待建成后,大樓出租等收益將按照持股比例給全體社員分紅。此舉獲得了社員們的一致贊同,同時也為拆后村實現村集體共富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既是經合社社員又是支部老黨員的黃老伯見證了大樓建設方案從無到有的過程,他對經合社兩委十余次開會協商、近百次分組入戶上門向社員解釋建設方案的行為十分感動,“經合社干部能有決心啟動擱置了這么久的十畝留地建設著實不易,希望未來大樓建成后,老百姓能實實在在享受到大樓建設帶來的紅利。”
羅西住宅區。
有條不紊
安置交付穩步進行
隨著三垟城市濕地公園和羅西社區附屬配套建設的不斷推進,在2019年和2021年,三郎橋經合社還完成了羅西六組團共621套三產安置房的分配交付,大部分被征地戶都住上了新家。
三郎橋上京自然村航拍圖。
由于重點工程征地政策處理量大面廣,三郎橋經合社努力克服了許多棘手的現實問題,著力解決了拆后村被征地戶的所需所盼,認真梳理并制定分配方案,從套型指標調劑到資格摸文,從順序號確定到房款繳納,從代建協議簽署到指標補差核算等等,所有的細節都經過經合社兩委反復研究,最終都順利按程序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安置房的交付工作,得到了安置戶的廣泛認可。現在,走在羅西住宅區六組團小區里,可以看到同村的老人們相伴坐在長椅上愜意地聊天,孩子們在旁邊的游樂設施上玩耍,歡聲笑語不斷,出了小區門不遠處就有幼兒園、超市、早餐店等便民場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正在規劃建設中,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正逐步引進,一幅安居之圖徐徐展開……
(本版圖片由街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