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守護眼睛一樣守護誠信 讀懂“信用溫州”修煉的價值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
連續20年,溫州持之以恒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為我國信用建設先發地,涌現出一批值得學習借鑒的實踐案例。
“十四五”期間,浙江提出要打造以“兩省兩高地”為標志的信用浙江升級版,在新征程中如何讀懂“信用溫州”修煉的價值,今天出版的《浙江日報》,對此進行了報道:

8月8日,對溫州人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
這一天,是溫州人的“8·8誠信日”。2002年,溫州在全國率先將信用建設確定為城市發展戰略,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全國首個區域性誠信日,持之以恒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2021年底,溫州市信用狀況監測排名在全國261個地級市中躍升至第2名,創歷史最好成績。今年,信用溫州建設迎來第20個年頭,溫州趁勢發布了“信用溫州”20周年十大最佳實踐案例和一批優秀實踐案例,評選和表彰了首屆最美誠信溫州人。

曾幾何時,提到溫州人的誠信面貌,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矛盾的。一方面,作為全國第一代個體戶的發源地、全民創業之城、民營制造業之都,溫商之間“借錢都不用寫字據”。另一方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監管部門以及相關鞋廠的三次集中火燒劣質皮鞋行動,直指溫州制造中的假冒偽劣現象。經過多年的努力,溫州誠信建設的成效逐漸顯現。
或許正是因為失于失信、成于誠信的曲折經歷,才讓溫州人更懂得誠信的分量。就像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滔說的,“只要經歷過1987年燒鞋事件的人,就會永遠記得那時的痛”。企業家的肺腑之言,講述了一個樸素卻不普通的道理。一個信用健全、人人誠信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受益者。反過來,信用體系被破壞,人人都是受害者。政府講誠信,治理有基石;商人講誠信,產品質量有保障;企業講誠信,商業交往才長久;百姓講誠信,社會道德水平不會低。
“信用溫州”品牌建設20年,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打上了對誠信的渴求。馬路上,來回穿梭的公交車車身印的是“交之以誠,運之以遠”;廣場上,“信用溫州,一言九鼎”的“世紀寶鼎”高高矗立;店門前,“誠信門牌”讓商家的誠信信息一目了然。以1987年為起點,溫州的誠信品牌,花費幾十年時間,全方位滲透、持之以恒打造,才有今天的成果。這也足以說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絕非朝夕之間能實現。誠信很珍貴,誠信也很易碎,擊碎它可能只要一個環節、一個案例、一個瞬間,必須要像守護眼睛一樣守護誠信。

在高速運轉和專業細分的今天,不管是對政府、企業還是組織、個人,信用的分量越來越重。日前熱搜上的一則新聞,報道了一種以“征信修復”為誘餌的騙局,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人們對失信后果的焦慮。在社會信用意識不斷增強、信用體系不斷完善的今天,誠信是一種品格、一種資源,更是一種生命要素。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十四五”期間,浙江提出要打造以“兩省兩高地”為標志的信用浙江升級版,實現主體全覆蓋、數據歸集優、社會應用好,全社會信用環境明顯改善,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系統思維下,扎實推進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久久為功,以有效的信用監管和信用服務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無論對于溫州,還是浙江其他地區來說,仍舊要踏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