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戰時”核酸檢測基地啟用 這群“病毒捕手”爭分奪秒辨“陰”“陽”
溫州網訊 昨日中午,一輛平陽縣120急救車載著上千份核酸樣本,向位于甌江口的溫州市核酸檢測總基地呼嘯駛來。剛一抵達,等候接收樣本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消毒和處理。
隨著我市“應檢盡檢、不漏一人”核酸檢測的有序開展,大量的核酸樣本等待檢測。昨日凌晨,溫州市中心醫院接到通知,經過連夜籌備,溫州市核酸檢測總基地啟用應戰。
這里的指揮部和實驗室之間禁止人員互通,依靠監控和對講機下達指令,因為這群特殊的檢驗醫生——65名隊員剛剛結束馳援義烏的任務,回到溫州不到24小時,尚處于隔離期。
昨日,記者走進這個距離病毒最近的地方,直擊“病毒捕手”爭分奪秒揪出病毒的全過程。
快與慢之間
流水線暢通起來了
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王瑞璞,是昨日最早進入樣本接收室的10多名隊員之一。作為檢驗室樣本接收線上的一名“老兵”,無論是拆袋、編號、震蕩還是樣本傳遞,她都游刃有余。
由于不能進入樣本接收室,記者只得通過手機和她對話。不過,這個對話等了很久。直到晚上9時許,正在進行收尾工作的王瑞璞才接起電話說:“剛剛在忙著處理樣本,實驗室里都等著,接不了電話,抱歉。”從中午11時左右第一批樣本送抵,王瑞璞在樣本接收室連軸轉了9個多小時,中間只出去匆匆吃了幾口晚飯。
樣本接收,是檢測鏈條上的頭一環。不僅要純手工,還考驗著隊員的體力和速度。由于基地是緊急啟用的,昨日首批進入樣本接收室的隊員,來自各家醫院。但很快,這條新鮮的“流水線”就暢通起來了。
樣本剛送達時,大家一起拆包、核對數目,拆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分一部分人開始編號、震蕩,每一批次92個樣本,分置在三個試劑架上,然后傳遞給實驗室。為了更快,流水線上的每一名隊員,都堅持站著操作。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王瑞璞說,中間換下來吃飯時,腰肯定是直不起來的。
不過,他們也有慢的時候,那就是掃碼編號。“需要仔細核對數量,確保準確并且一一對應,這樣后續出結果才能精準。” 一旦編號出錯,就需要返工核對。因此這個慢,是為了整體流程更快。
一天開了1000多個試管蓋
他們和病毒“零距離”賽跑
“做好安全防護后,請大家分組到各實驗室,樣本馬上送過來。”在基地的指揮部里,總指揮、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姜文兵盯著大屏幕,實時觀察每一名隊員的舉動,通過對講機發布指令。
為了便于隊員找到物資,后勤保障專班一大早就將物資運送到各個點位,并細心貼上標簽。防護服、N95口罩、面罩、護目鏡、雙層乳膠手套、防水靴套,隊員們很快就變身全副武裝的“大白”,分別進入到樣本制備區、擴增分析區進行操作。
樣本運抵后,需要經過接收、處理、提取、擴增,最后錄入結果。聽起來并不復雜,但其實每個環節,檢驗人員的操作過程,就是在與病毒“零距離”賽跑。
“砰”的一聲,又一個試管蓋被打開。開蓋的是來自溫醫大附一院醫學檢驗中心的陳櫟江,他一天開了1000多個試管蓋,即使是隔著塑膠手套,手上起泡也是常有的事。盡管陳櫟江很淡定地說:“我們所有操作都是在生物安全柜里進行的,而且都做足了防護,不算特別有危險吧。”雖然他打開的樣本里,就可能藏著病毒。
在陳櫟江的旁邊,是來自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檢驗病理中心的主任鄭美琴,她負責的是試劑制備。她形容說:“這就像煮一鍋飯,水加少了,飯就煮生了,水加多了,就煮成了粥。”只有精準制備好試劑,后續提取和擴增才能成功。在連續6個小時內,只見她拆包裝、撕反應板的膜、試劑開蓋、手持移液槍制備試劑,一氣呵成。結束時,手腕已經累得抬不起來。
檢測的最后一環,就是擴增和報告審核。一間實驗室里擺放著40多臺擴增儀,擴增時產生的熱量,好比汗蒸房。即使開著空調,檢驗醫師周星星依然是汗流浹背。但他仍然仔細盯著屏幕產生的曲線辨“陰”識“陽”。“由于是20混1,有的陽性樣本被稀釋后就變得很弱,要仔細看曲線,以免漏過細節。” 周星星說,所有的結果在錄入報告前,都要經過復查流程,確保準確。
截至昨晚10時許,溫州市核酸檢測總基地順利完成了1.2萬份樣本檢測。新一天的戰斗,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