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芥菜飯飄香

永中仁壽素食館義工在翻炒芥菜飯

狀元亭里一對祖孫吃得津津有味

狀元亭噴香芥菜飯供不應求

市民在仔細了解二月二民俗
我區公益團體向市民贈送芥菜飯
前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民間有吃芥菜飯的習俗。龍灣區近百名義工在狀元亭和永中仁壽素食館兩處公益場所向市民免費贈送了4000多份(碗)芥菜飯,傳播民俗,弘揚愛心義舉,倡導健康飲食理念。
當天一大早,剛剛榮獲2012年度感動溫州愛心集體的龍灣區狀元亭的義工們又開始忙活了。義工季洪芬累得滿頭大汗。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她今天第一個來到狀元亭。凌晨零時,她們先浸泡糯米,二個小時后開始蒸米飯。六點半就開始贈送第一批芥菜飯。近日,狀元亭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聲名鵲起,榮獲2012年度感動溫州愛心集體,她感到十分自豪,將一如既往地把這項公益活動傳承下去。狀元亭負責人吳南華和梅雪良說,因為周邊居民需求量大,在原有的200斤糯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00多斤,還臨時去菜場多采購了100斤芥菜。當天現場免費發放芥菜飯1000多份。
義工黃騰芳是一位來自龍灣私企的新居民,上午5點多,她就從住處步行到狀元亭參加公益活動。她說雖然有些辛苦,但第二次參加狀元亭公益活動讓她感到很開心。特別是龍灣的公益氛圍非常濃,讓自己找到家的感覺。
上午10點不到,永中街道仁壽素食館也開始熱鬧起來了。為了搞好本次活動,永中街道婦聯還聯合該素食館在永中東路設攤滿足周邊市民的需求。素食館負責人吳菊蘭老人說,僅一個上午,500斤糯米全部用光了,食用油就消耗了100斤。附近市民也紛紛加入獻愛心的行列。特別讓她感動的是,市民朱女士為了慶賀自己的生日,捐助了2200元請周邊居民晚上繼續吃芥菜飯。附近青山村和永興街道的三戶農民得知她們的愛心活動后,送來了他們自家種植的1000余斤芥菜。龍灣區企業家代表也為此活動捐助了現金。永中街道婦聯組織40多位義工前來幫忙。吳阿姨告訴記者,素食館為廣大市民提供免費贈送芥菜飯公益活動,旨在倡導健康飲食,弘揚愛心義舉,共建和諧龍灣。這次活動提供公益芥菜飯3000多份。
相關鏈接——————
溫州民間吃芥菜飯的風俗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志》則說,“取芥菜煮飯食之,云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飯松菜嫩,香甘爽口,別有風味。
芥菜飯的傳說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這一習俗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葉曉東秦泓張曉勇/文葉曉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