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事先生吳永龍








在溫州書壇眾多書法家之中,我比較喜歡吳永龍先生的書法。其書體獨特,書法用筆遒勁溫婉,細筋入骨,參以北碑,富有力度。溫州市書法家協會原主席何元龍先生稱其小楷為“吳家小楷”,稱其書法風格為“吳家風格”。我喜歡稱其書體為“永龍體”。
熟知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有一句口頭禪:“樂事!樂事!”
先生學書先從顏柳入手,但先生認為學柳之緊結,卻厭其規矩森嚴;慕歐之靈動,卻嫌其不盡然;思顏之磅礴,卻又怨其難顯筆端。先生覺得褚遂良的筆法容易掌握也容易跳出,而且字體婉約豐麗,有飄逸的靈氣。于是,先生遂閉門潛心,遍臨碑帖,年復一年。
先生的作品瀟灑飄逸,卻又處處不離法度。楷書最見功力,也常做行楷,側重于表現碑意,渾厚凝重。偶作草書,為多添靈動之氣。常習隸書,以助古樸之態。其書法作品獲第一屆“全浙大展”銅獎;書法作品楷書《滕王閣序》獲全國第一屆正書大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并結集出版;《書概》入第四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并結集出版。書法作品《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獲第二屆國際書法大賽大展優秀獎并結集出版,赴韓國展出;書法作品入選“浙江書法作品集”。曾舉辦“溫州九人書法展”、馬來西亞“溫州五人書畫展”。書法作品在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荷蘭等國家和地區報刊發表、展出并被收藏。
古人有云:“功不十倍,不可以果志:力不兼兩,不可以角敵;書不千軸,不可以語化”。為達到書畫藝術的高境界,先生嘔心瀝血,如癡如狂,畢生追求,無怨無悔……
先生不但能書而且擅長山水畫,系溫州書畫院特聘畫師、孔子故里書畫院院長、龍灣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翻開《吳永龍書畫集》,書畫集有楷書、行楷、草書等書體,跌宕起伏,跳躍多變。國畫濃墨重彩,酣暢淋漓。特別是國畫《國歌》把莊嚴的國旗幻化成巍峨的長城,構思巧妙,頗有創意。先生把中國書畫兼具的筆墨元素:濃淡、枯潤、疾徐、疏密、欹正、擒縱、提按等,毫不矯飾地、十分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先生遍游名山大川,飽覽祖國山水美景,善從山水寫生中得到佳構。先生說:“登一山則情滿于山,臨一水則興酣于水,情滿興酣之致不能自已之際,歌之則為詩,畫之則成圖”。
我見過許多繪畫作品,構思之巧妙,布局之得體,線條之流暢,韻味之綿長,堪稱精美。可惜的是有些題款書寫卻成了整幅作品的“敗筆”,成了“破相”之源,而先生卻是這方面的高手,書畫渾然一體,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先生之造詣不僅在筆墨功力上,其詩文修養也是十分深厚。龍灣歷史學會成立那天就餐,先生邀我與其同桌。酒酣,先生對我說:“后生兒,你我性格相投,你可以做我的弟子,我寫幅作品送你。”沒想到,當晚十點多,先生發給我一條信息曰:“勤就華章歌盛世,福生麗水潤龍灣。如何?”好一條嵌名聯,語言精練,感情充沛,表意明確。我忙復曰:“樂事!樂事!”這就是先生言必行,行必果的做事為人風格。第三天,先生又給我信息曰對聯已成,覺得非常樂事!
在先生六十華誕之際,他自書一幅書法作品《六十初度·感懷》:“少年氣盛不知愁,華蓋山中練鎖喉。墨綠桌旁揮一拍,籃球場上嘆神投。松臺圣殿求才藝,巽吉荷池伴職丘。塵室聽濤勤出筆,倚筇大笑對天謳”。高度概括了自己六十年來的生活歷程。
詩為心聲,書為心畫。
在先生的創作生涯里、生活細節中處處閃耀著生命的亮色。令我最為敬佩的是他獎掖后學、提攜晚進的高尚品德。
先生耿直而真誠,樂觀而豁達,時時感染著我們。倘有習書者請教,他會全心全意,逐字評正。故桃李滿天下,有六十多弟子。其中不乏在溫州書壇有一定的影響力者:曹俊、林六一、包澄宇、朱顯峰、王大禾、高明章與項敬明等。
先生把齋室取名為“聽濤廬”。記得先生曾為蘇淵雷先生百歲誕辰撰寫一聯:“雁峰醉月詩翁振筆,書海聽濤學子銘心”。先生是在書海聽濤,是在與古人交流,聆聽古人教誨。聽魏碑之洪鐘大呂,聽草書之游龍驚蛇,聽小楷之小橋流水,這是先生對古人的崇敬,也是自己對書畫藝術鍥而不舍追求的一種精神表現。難怪先生別署“亦非”,自解為“否定之否定”,他仍然期許自己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真是老而彌堅。王勤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