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流調溯源專班:每秒軌跡再三核實 每個鼠標沾滿汗水

連日來,甌海區流調溯源專班與抗疫PTU(機動大隊)堅守戰“疫”最前沿,快速精準、不漏一人,開展流調溯源。記者 葉雄偉 抗疫PTU供圖

PTU小組在登記剛采集的核酸樣本
溫州網訊 8月17日,甌海區全面轉入戰時狀態。作為溫州鐵路南站、溫州南高速口等交通樞紐所在地的人口密集區,甌海區委區政府要求“以最壞的打算做最全的準備,眾志成城全力守牢疫情防控主陣地”。
8月18日上午,記者走訪甌海區流調溯源專班與甌海區抗疫PTU(甌海區疫情防控特別機動大隊),探訪他們如何始終堅守在甌海戰“疫”的最前沿。
流調溯源專班
每個鼠標都沾滿汗水
“您好,我是流調專員,請問您近兩日有經過溫州機場或在其中逗留嗎?”自甌海區集中隔離點發現一例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以來,流調溯源專班成員火速集結,辦公區域內鼠標聲、鍵盤聲、電話問詢聲此起彼伏。
為“跑贏”疫情,流調溯源專班協同衛健部門,組建16支“流調鏈組”,迅速開展溯源分析工作。
這16支“流調鏈組”,必須爭分奪秒地做好“疫”路追蹤,忽略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疫情通告里一兩行字的背后,往往是一份份少則幾頁、多則幾十頁的流調報告,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每一秒的軌跡都被再三調查核實。
在甌海區流調溯源專班總聯絡人潘樂人的筆記本上,有條不紊地記錄著各種流調軌跡及各項急需完成的工作。他帶著同事們以破重案的要求,每天抽絲剝繭般梳理上萬條流調信息,直至找出每一名密接者與次密接者。
流調專員們緊繃著神經、一刻不停地分析信息、撥打電話,每個人手上的鼠標都沾滿了汗水。在逐一還原相關密接者、次密接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接觸情況后,流調專員便立即進入流轉和復核環節,支撐一線醫務人員和民警第一時間找到人、找全人。
潘樂人介紹,為持續打好防疫抗疫阻擊戰,早在2021年12月,甌海區就成立了這個流調溯源專班,由公安牽頭,疾控、衛健部門配合開展相關工作。
數字防疫模式
實現信息實時交互
“我們之前已進行過多次演練,大家補足短板重塑流調溯源機制,構建起數字防疫模式,各單位實現信息實時交互。”潘樂人介紹,他與專班成員一起建立了“立體式”作戰指揮、“閉環式”流程管理體系,同時啟動作戰大屏,視頻直連市防疫指揮中心、各鎮街指揮分中心、全區12個流調咨詢室……
流調溯源專班作為“防疫大腦”高速運轉著,配合他們的“防疫尖刀”也在24小時攻堅克難。
“PTU5組已將樣本送達疾控中心。”“PTU8組已出發!薄癙TU2組已找到密接者,目前正在采集核酸……”接到流調溯源專班的信息通報后,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甌海區抗疫PTU指揮部都會立即行動起來,一輛輛警車與負壓救護車陸續奔向指點地址。8月15日深夜11時,指揮部收到46條密接人員信息,值守的PTU小組來不及休息,奮戰至凌晨,直到找到所有密接人員并送進隔離點。
金定忠、李林光是甌海區抗疫PTU增擴后的負責人,也是這支隊伍的“全能管家”。為完成“快找人、快管控、快檢測”的重要職責,他們不斷完善PTU運行機制、提升指揮部硬件功能:從“防疫轉運小程序”到鎮街銜接機制,他們不斷創新,在不斷的演練實戰中不斷強化隊伍戰斗力。
警察藍+醫護白
成功轉運200多名密接
金定忠介紹,自甌海區抗疫PTU成立以來,60名“警察藍”與70名“醫護白”不斷磨合,2名警力與2名醫護人員組成一個小組,形成一套高效運作體系。
柯其亮是甌海區公安分局督查大隊副大隊長,妻子張瑞嬌是甌海區婦幼保健中心的醫務人員。在這幾天的抗疫作戰中,他倆都接受所屬單位的調配奮斗在抗疫崗位上,一連三天沒見面。不料在第四天,夫妻倆在甌海區抗疫PTU指揮部團圓。
“這次疫情來得比較突然,我接到PTU的指令后,沒來得及和妻子說明就來報到工作,沒想到她后來也被抽調到PTU!笨缕淞琳f,他們已將5歲的女兒和讀初三的兒子托付給親戚照顧。
負責信息匯總與醫護人員調配的林業,是甌海區澤雅鎮中心衛生院的全科醫生,妻子已懷孕6個月,他還奮戰在抗疫一線。
作為抗疫PTU的“小教官”,曾百士和林東偉主動承擔為新隊員開展業務培訓、開講壇的重擔,連續三個月駐守指揮部,每天重復完成車輛消毒、維護,警用裝備、衛生物資準備等數十項后勤工作……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8月12日至8月18日,甌海區抗疫PTU成功找到并轉運200多名密接者。
在他們指揮部大廳里,粘貼著甌海區抗疫PTU的隊歌歌詞,里面寫道:疫情當前,我們組成堅不可摧的隊伍,面對肆虐的疫情,我們毫無懼色,我們選擇了逆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