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街道”龍灣永中,發掘老年能人為基層治理補能
溫州日報記者歐陽瀟 見習記者陳圓圓
擅長健身的老年人當起健身操領操員,熱心公益的老年人成為送餐服務志愿者……這是連日來時常出現在龍灣區永中街道的場景。這個有著1.8萬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街道,在“共享社·幸福里”的基層實踐中創新打造“以老助老”服務圈,發動老年人互惠互助,讓“老年能人”為基層治理“補能”。
永中街道位于龍灣區中心區域,常住人口8萬余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22.6%。據省統計局微信公眾號10月27日發布的“對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反映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分析”,溫州當前的老年人口比重為16.50%。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永中可謂深度老齡化的一個街道。
“老”有老的難題,“老”也是解題之鑰。據了解,該街道有部分高齡老人因知識水平等局限,精神生活較為匱乏,他們的問題往往是街道基層治理中的“老問題”。同時,也有不少相對低齡的老年人多才多藝,十分渴望有契合他們施展才藝之需的平臺。如何因地制宜破解難題?一種“以老助老”的工作思路,在實踐中探索形成——
2021年,永中街道抓住被納入溫州市“共享社 幸福里”試點的契機,創新性推出一系列舉措,發掘“老年能人”作為基層治理的補充力量:量身定制“共享生活計劃”,在龍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辟“老年大學教室”“共享書法室”“老干部舞蹈室”“老年大學志愿者之家”……轄區老人隨時可參加各種活動或課程,如識字班、書法練習班、中華韻形體班、智能手機培訓班等等。社區每周開展一次“板凳連心日”,定期收集老年居民的需求,完善服務水平。
辦法有了,關鍵靠人。永中街道組織一批相對低齡的老年能人,打造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居民項玉鳳原是永中街道體育總會會長,她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優勢,組建了親和雅園小區的門球、非洲鼓、聲樂等27個社團興趣小組,帶著“銀發同好”排起了各類文體活動。老年人在她的影響下,紛紛自購設備、登臺“獻寶”。在龍水社區的老年“愛心食堂”,60歲居民陳愛琴是一名志愿者,她每天堅持做愛心午餐,跟老伙伴們挨家挨戶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送餐。陳愛琴說,永中街道形成了一種“愛心循環”,讓不少老人在接受服務后,也和自己近親屬加入到志愿隊伍中,成為新的志愿者。
據了解,僅龍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個服務點,日常志愿者在冊就超過160名,其中超過85%是50至60周歲的“中堅力量”。永中街道黨工委委員陳弋介紹,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幼”,永中街道在推進“共享社·幸福里”建設中,正在探索以“以老助老”為特色的“幸福共建聯盟”,“我們還創建了‘養老所享’固定服務日、開設‘老有所學’老年課堂,召開‘老有所樂’生日會等,希望進一步擴大服務圈,讓老年群眾生活更美好。”
解題還需使巧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共享社·幸福里”作為溫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舉措,在推進過程中涌現了一批聚焦群眾關切、打通熱點難點堵點的創新實踐。龍灣區永中街道打造“以老助老”服務圈的做法,就是其中一例“麻雀”。
該街道把“老齡化程度較高”從“短板”變優勢,加強老年人抱團互助,豐富老年人精神世界,體現了堅持從實際出發、善于用巧勁解題的工作思路。事例雖“小”,在“千條線一根針”的基層工作中,這也是一種值得關注和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