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家企業矩陣托舉的“中國閥門城”→
近日,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布2025年浙江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溫州市龍灣區石化閥門產業集群首次登榜,為“中國閥門城”這張國家級產業金名片再添新譽。
這一產業集群的崛起,是龍灣區數十年傳統產業深耕的縮影。2024年,集群總產值超200億元,產品遠銷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龍灣制造”成為國際石化閥門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支撐這一龐大產業的,是274家閥門相關企業的協同發力,形成了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優質企業梯隊,其中包括6家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1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以及132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共同構成了“繁星閃爍”的創新矩陣。
企業協同創新
產業聚沙成塔

龍灣閥門產業根基深厚,是溫州敢為天下先的標志之一。歷經數十年發展,閥門企業在龍灣永興、星海、永中、沙城、天河5個街道高度集聚,總面積近47平方公里,形成了高度專業化分工與協同創新的集群生態。
技術創新是龍灣閥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024年,集群斬獲315件發明專利授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達196件。在吉泰閥門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間里,技術總監展示著超高壓密封球閥的測試場景:“這款壓力等級達CL1500(相當于25000磅級)的產品,已應用于深海油氣開采項目,打破了國外企業對超高壓領域的壟斷。”該產品于2024年入選溫州市首臺(套)裝備名單。
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專,是龍灣閥門企業的制勝之道。精工閥門集團研發的“雙重防回流止回閥”,通過雙閥瓣設計,徹底解決介質逆流風險,成為化工園區管網升級的核心設備;凱喜姆閥門針對海洋油氣開采開發的金屬密封蝶閥,可在高鹽霧腐蝕環境中,穩定運行20年以上;維都利閥門的特材唇形硬密封球閥,采用獨創的唇式密封結構,解決了強腐蝕介質工況下的泄漏難題;方頓儀表閥門集團的儀表閥門產品,性能上實現了對國際知名品牌的替代,價格也更有優勢……
這些技術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集群強大的研發支撐體系。依托39個省級研發機構、1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每年增長一億元的研發經費投入和持續壯大的研發人員隊伍,整個集群的技術水平得以加速提升。
政策精準導航
集群加速躍升

龍灣閥門集群的升級之路,同樣離不開地方政府系統性政策的精準導航。面對傳統產業發展瓶頸,龍灣區出臺一系列政策,以組合拳推動產業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化躍遷。
“政策紅利要精準滴灌到企業最‘渴’處。”龍灣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華爾士自控儀表閥門有限公司的回歸就是很好的例證。該公司曾經因土地緊缺問題被迫遷往上海,如今已在龍灣區工業用地政策支持下順利回歸。公司負責人坦言,相比上海,龍灣的閥門產業集群和完善配套優勢明顯,解決了企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更深層次的支持體現在平臺構建上:政府聯合高校院共建省級特種閥門研究院等創新載體,著力破解共性技術難題;整合提升國家及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7家、溫州市智能閥門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資源,強化服務支撐;持續搭建7次國際閥門展平臺,讓龍灣企業獲得直接對接全球客戶的機會;引導集群入選省數字化改造培育試點,引入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家、培育省級產業數字化服務商6家,并推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等推廣工作。在綠色轉型方面,通過開展節能診斷和清潔生產評價,推動創建市級綠色工廠18家,并創新推出“閥門共富貸”等金融工具支持企業低碳轉型。
直面挑戰
鍛造世界級“工業安全閥”

盡管成績斐然,龍灣閥門產業仍存在不少挑戰:核電閥門、超高壓密封件等高端產品存在“卡脖子”問題;土地資源緊張制約產能擴張……
面對上述挑戰,龍灣區已制定明確的發展路徑。在技術攻堅方面,當地建立“揭榜掛帥”機制,聯合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等平臺,重點突破核電閥門、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在空間拓展上,溫州灣新區規劃1000畝“專精特新”產業園,五年內新增工業用地300畝,為優質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通過建設新疆口岸前置倉及海外展貿中心,借助RCEP協議開拓新興市場,推動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提升20%,加快“品牌出海”步伐。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國內最大,更要成為全球石化閥門領域的‘安全守門人’。”一位集群龍頭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舟山綠色石化基地、中海油煉化一體化等國家項目對高端閥門需求激增,龍灣企業正加速向核電、超臨界火電等尖端領域滲透。
從永強鎮走出的第一家閥門作坊,到如今主導制定26項國家標準的產業高地,龍灣閥門企業用技術話語權為中國工業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