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龍灣】溫州日報 | 找到對的人,干上對的活!龍灣“兩業融合”入選省級試點
“一邊是企業招不到急需的技術骨干,另一邊是人才找不到能施展技能的合適崗位。這種‘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結構性矛盾,是困擾制造業發展的普遍痛點,我們的改革就是直指這個痛點的。”龍灣區人力資源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謝德榮說。近日,龍灣探索構建人力資源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機制的改革,成功入選2025年浙江省人社領域第一批優秀改革項目名單。
作為制造業重鎮,龍灣區聚集了新能源裝備、智能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與傳統閥門、汽車電子產業。2024年全區規上工業企業超1300家,年產值超1500億元。但產業躍升帶來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很多崗位常年招不滿,特別是需要有實踐經驗的高技能崗位。”謝德榮舉例說,“有閥門企業四處求才找精通密封技術的專家,簡歷收很多,但能上手的鳳毛麟角。”區域內雖有80余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溫州民營經濟人力資源產業園這一省級園區,但因機構普遍規模小、缺乏頭部引領,精準服務制造業能力不足。“我們想幫企業找到‘對的人’,但有時難以吃透生產線專業要求。”一位人力資源機構負責人坦言,“有時推薦人員不合用,反而加深了信任隔閡。”這正是龍灣推進改革的目標:解決“兩不”問題(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人才找不到合適的活),打通人力資源服務鏈與制造業產業鏈的關節。
“國家人社部出臺文件強調深化‘兩業融合’,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政策支撐。我們因地制宜延伸出12條具體措施。”謝德榮介紹。龍灣區的做法核心是組建“兩業融合”發展聯盟,將87家制造企業、人力資源機構和職業院校整合,建立“月調度、季考評”機制確保落地,政府定位為“紅娘”和“服務員”。突破性嘗試是6月底在溫州技師學院舉辦的“紅匠問企”行動,精準匹配11名黨員技能大師與11家技術需求明確的企業(如永聯閥門、百先得服飾)面對面,最終100%達成技術合作,攻克閥門密封技術等23項難題。
實踐證明,專業力量介入效能顯著。浙江亞光科技引入深耕制造業的人力資源伙伴后,“招人不再大海撈針,崗位匹配準確率從70%左右提至85%以上,平均招聘周期縮短近三分之一,人力成本顯著下降。”該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告訴記者。
展望未來,龍灣區計劃在2025年底前完成12項任務,重點發力三方面:一是提質服務機構,培育引進優質頭部企業,2025年全區人力資源服務業規模突破20億元;二是深挖需求,建立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六大領域“智造人才儲備庫”;三是優化服務生態,升級“云聘匯”數字平臺實現用工預警,并為56家規上企業定制降本增效“一企一策”,預計年節省成本超5000萬元。
